4月9日,省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副局长朱勤虎介绍了我省药品市场秩序总体状况、去年我省药品打假治劣工作情况,通报了2011年度药品医疗器械十大违法案件有关情况以及今年全省药品稽查执法工作的安排。十大案例分别是:“3·30”跨国网络制售抗肿瘤假药案,“3·9”制售假冒民族药及中药保护品种假药案,陈某、刘某等生产、销售假药案,“3·15”假冒进口抗肿瘤药品案,“6·17”跨省制售知名品牌假药案,田某、袁某等人制售假药案,严某某等人生产假药假针灸针案,刘某、李某等制售假药降糖宁案,张某、杜某销售假药案,于某、马某生产邮售假药案。新华日报、江苏电视台、新华社江苏分社、省广播电台、中国江苏网、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15家媒体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省局稽查局、有关市县局负责同志还分别就记者提出的有关问题予以了现场解答。
朱勤虎副局长指出,近年来,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履行职责,不断创新思路方法,着力提升科学监管、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药品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江苏药品市场秩序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46.84亿元,利税总额277.38亿元,占全国的近八分之一,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在药品打假治劣方面,去年,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累计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违规案件5181起,案值3396.24万元,取缔无证经营户269个,捣毁制假售假窝点59个,移送省有关部门查处涉药违法案件200起,其中公安机关立案85起,追究刑事责任174人。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药品打假治劣工作,影响群众用药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药品违法案件数、违法违规发布药品广告数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一是狠抓大案要案查处。我省药品医疗器械大案要案查处工作得到了省政府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充分肯定和通报表扬。无锡、淮安市局和南通市海安县局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评为2011年度全国查处制售假药典型案件成绩突出的单位,我省入选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十大案例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首位。江苏省也是唯一一个连续三年囊括全国药品稽查工作评比所有奖项的省份。二是扎实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全系统先后组织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打假、整治非药品冒充药品、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了全省药品市场秩序。省局和苏州市局被评为全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表现突出的集体。三是加强基本药物质量抽验。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国家局下达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样任务1405批次,完成了省基本药物增补品种评价抽验6078批次,国家和省增补基本药物监督抽验10044批次,药品检测车筛查16000批次,实现了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全覆盖抽验。四是严厉查处违法药品广告发布行为。严把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审核关,全年累计检查涉药广告76761条次,发现并移送工商部门查处违法广告32486条次。五是健全完善稽查联合执法机制。全省累计查处涉及“7+1”药品稽查联防协作区域的案件100余件,发出协查函200多封,赴协作区调查案件30多起。
朱勤虎副局长指出,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部署要求,今年,全省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紧紧围绕“确保公众用药安全”这条主线,始终做到利剑高悬,始终保持打假治劣的高压态势,狠抓大案要案查处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努力为公众营造一个安全用药的良好环境。同时,将着力推进稽查工作制度机制创新,着力提升稽查队伍能力素质,进一步提高执法工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是继续抓好大案要案查处工作。积极发挥“7+1”药品稽查联防协作机制、“四方联席会议”等打假协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打击涉药违法犯罪活动的工作合力。充分利用“12331”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发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案要案查处工作,鼓励和支持群众更多地提供案件线索。二是大力开展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假冒知名品牌药品、高风险药品、通过互联网和寄递渠道违法销售药品为整治重点,大力开展药品生产流通领域集中整治、基层药品质量大检查、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及化妆品违法使用禁限用物质等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加大对违法发布药品广告行为的整治力度。把直接关系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药品广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非法涉性、低俗不良药品广告以及扰乱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虚假违法药品广告作为今年整治工作的重点,严把广告发布审查关。四是创新监管方式手段,进一步提升稽查执法工作效能。针对稽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构建全省稽查一盘棋、联合打假一体化、社会监督一条心的立体式打假治劣工作机制,着力提高稽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