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天前,家住苏州吴门桥街道的老黄和往常一样,赶往家门口的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去配药。结算时,老黄惊讶地发现,自己常用的降压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从29.13元/盒一下子降到14.7元/盒。“现在社区买药不仅方便,而且还便宜,比上大医院划算!”
从今年1月15日起,苏州147家政府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4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执行新一轮基本药物中标价格。相比现行价格,总体降幅达33.75%,与药店零售价相比,低四成左右,部分药品甚至打了对折。
“通过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科医生进社区等一系列制度设计,苏州要让社区卫生成为城乡居民依赖的‘贴身医生’”。苏州市卫生局长张月林认为,建立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以机制创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内涵,让质优、价廉、便捷的社区医院成为居民看病的首选,是苏州卫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投入不足曾是社区卫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苏州在对社区卫生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时,首先从制度保障投入开始。
近年来,苏州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方面,就投入8.79亿元,到目前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49个,城乡社区服务普及率达99%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100%。方便、快捷的就医环境,成为社区卫生吸引病人的一大优势。
政府投入不足,只能靠以药养医,这曾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苏州又及时出台配套措施,为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解决身份难题和后顾之忧,激活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最终让市民享有高质量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社区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后,社区销售药品不再赚一分钱,社区居民为此得益,门诊量也一下子上升了30%。”在胥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30多年的周菊英告诉记者,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社区医生的收入怎么办,曾经让她夜不能寐。
“现在,政府为我们解决了编制,不愁了。”周菊英现在能像公立医院医生那样领国家工资,享受公积金、各类社区保险。像周菊英这样的身份变迁,在苏州很普遍。目前,苏州市已核定社区医生编制超过1.4万人,其人员经费由政府财政提供,社区医生自此吃上了“皇粮”。
与此同时,全新的考核机制也让周菊英们感到“一身轻”。现在社区医生的考核已和经济指标完全“脱钩”。在苏州市卫生局出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中,记者注意到,100分的考核分值中,以门诊为主的基本医疗服务只有30分,而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等内容的公共卫生服务占35分。
张月林认为,以前,“生存重压”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天考虑的就是卖药、赚钱,现在生存不愁了,角色定位也转变了,成了政府公共卫生服务的执行者,集中精力向居民提供各式免费卫生服务。就拿周菊英所在的胥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说,现在不仅为居民治小毛小病,还承担了测量血压、健康咨询、建立健康档案、为慢性病患者提供防治方案、为孤寡老人上门服务、为部分孤寡病患老人家庭护理等多项免费服务。“公益性充分彰显,服务内容丰富,自然受到居民的热捧。”
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也曾是病人难进门的障碍之一。苏州各地通过机制创新破解难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结盟”就是一个创新举措。
在吴江盛泽镇,25个社区卫生站全部交给了镇上三级大医院盛泽医院托管,全镇13万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三级医院主导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张网,管住了社区医生,也把盛泽医院的窗口‘搬’到了村头。”盛泽医院院长孔祥清介绍,在卫生站窗口,就能挂到盛泽医院专家号,约好时间再去,不用提前过去排长队。像这样村头挂号、通过网络预约去盛泽医院看病的,每天有四五十人。“大医院一竿子插到底,整合镇村卫生资源,让农民享受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这在全国没有先例。这是公立医院扩大公益性的体现。”
在向大医院“求援”的同时,苏州还注重社区医院的内涵提升。针对社区医生医疗技术能力较弱这一关键点,苏州大力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在对原有社区医生进行培训“升级”的同时,还对应届的医学本科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已有317名学员接受培训,78人顺利毕业,在社区担任全科医生。
如今,到社区就医,正在成为苏州城乡居民的首选。统计显示,去年苏州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市147家政府办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4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去年门急诊总量同比增长29.6%,人均单次看病费用,则同比下降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