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省卫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实施意见》,进行详细解读。新闻发布会由省卫生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陈少军进行了主发布,厅机关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参加发布会。
陈少军介绍了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全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率先建成政府主导、功能完备、便捷高效、价格合理的覆盖城乡居民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具体有六项指标:一是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普遍达到国家和省定建设标准;三是建设一批在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实验室),培育一批医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成一批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都有3—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四是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六是为60%以上城乡居民建立健康卡和电子健康档案,所有三级医院和50%以上的二级医院为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库。
陈少军对全面落实完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五项措施进行了具体解读。
第一,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少得病。重点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精神卫生、采供血、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普及健康和医药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第二,健全基本医疗服务网络,让群众看得上病。一是构建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二是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改革服务模式,向群众提供综合服务、连续服务和上门服务。三是优化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四是大力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加快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疗机构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看得好病。一是继续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公立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装备,进一步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采供血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能力。二是组织实施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战略“科教兴卫”工程,进一步提高我省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快建立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四是着力健全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培训机制。
第四,完善医疗保障和基本药物制度,让群众看得起病。一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在稳定覆盖率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动态化的信息交互机制。到2015年,选择不少于20种重大疾病,结合农村医疗救助,将报销比例提高到90%。二是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并将村卫生室纳入实施范围。积极推进二级以上医院使用基本药物,减轻群众药品费用负担。
第五,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让群众看病更方便。一是推进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基本信息服务。推进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跨区域的转诊、费用结报、健康档案归档等业务协同。二是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质量和监管能力。三是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建立城市辐射农村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帮助基层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来自中央、省、市主要新闻媒体的30余名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