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改样板区镇江又有新探索—— 解决村医荒,从改变“身份”破题
34岁的郭晓晖10年前毕业于扬州大学医学院,现在的工作岗位在扬中市八桥镇利民村卫生室。不过他是八桥镇卫生院派出人员、事业编制。
针对村医队伍老化、业务能力良莠不齐、缺少新鲜血液输入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全国医改的样板区,镇江市最近又有新探索:将村级卫生室作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村医荒”。
今年刚满60周岁的郭洪彬是扬中市八桥镇老资格的“赤脚医生”,曾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从18岁到现在,我已经当了42年村医了。”郭洪彬说,40多年来,村卫生室一直是村里办的,报酬也由村里发放。以前,卫生室的村医是由村里定的,都没有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培训一下就上岗。除了少数人喜欢钻研,一般的村医业务平平。现在来了正规的医科大学毕业生,医疗质量得到提高,农民在家门口看病就放心了、方便了。
现在,郭洪彬和乡镇卫生院派来的全科医生郭晓晖一起负责这家卫生室。护士李红也是卫生院派来的,是江苏大学护理本科毕业生,“我现在是镇卫生院返聘的村医,身份是农民。等派来的医生数量够了,我就退休。卫生院为我办了养老保险。”
据扬中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朱文介绍,扬中在改变村医“身份”上推进较快,目前全市共有40个村卫生室,160名医护人员,其中82名是农民身份的村医,78名是乡镇卫生院派出的医护人员。“在保障好农民身份的退休村医的前提下,今后,村级卫生室将不再在农民中招录村医,原先的‘赤脚医生’自动减员后,由乡镇卫生院下派医护人员递补。”
“镇江市这轮医改的重点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告诉记者,去年,市里投入1.1亿元改善了基层卫生室的硬件条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但光有硬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医护人员。据介绍,目前,镇江全市有1370名村医,其中由乡镇卫生院派出担任村医的事业编制人员113人,大多数村医还是原先的“赤脚医生”。“除了一部分村医即将到龄退休,我们正与有关部门研究对村卫生室进行定编,一旦能够定编,农民身份的村医可以通过考试等事业单位招录程序,进入乡镇卫生院编制,这些常年工作在最基层的村医,就有了上升通道。”
当然,并不是所有村医都能成为乡镇卫生院派出工作人员的。“我们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对考核合格的、符合有关条件‘赤脚医生’仍然留用,但聘用关系改了,原来村医是村里聘用的,现在改由卫生院聘用。”林枫说。
据了解,改变聘用关系后的村医,待遇比以前提高不少,除了最低工资保障,还因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日常诊疗,收入高于村主要干部。“本来担心药品零差价后村医收入没了着落,现在算算,比以前收入更高。”返聘后依然拿着全额村医工资的郭洪彬说。
村医进编吸引了大批本科毕业生。京口区健康路卫生中心下辖的江滨新村卫生站,有10名医护人员,其中全科医生3名,都是正规高校的毕业生。站长张元元就是本科毕业生,“我在卫生站工作8年了,很安心,与这里的人们、尤其是一些老患者很熟悉。因为无论是身份还是收入,卫生站工作人员都与卫生中心的一样。”
26岁的姚林林,是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现在的身份是润州区宝塔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由于中心采取轮岗制,她有可能去卫生站工作。“我觉得在基层工作挺好的。在大医院工作,条件好一些;而在卫生中心和卫生站工作,自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周围的老百姓对我们都很熟悉,戏称是我们的'粉丝’。这让我们特有成就感。”
75岁的庒孝荣是老病号,他告诉记者,卫生中心和卫生站的医生他都熟悉:“张彬医生、王军医生,每个月都要上门诊视四五次。有时候,我只要打个电话,他们就立即上门了——现在看病真的很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