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取消药品加成后,我省综合医改再推新举—— 14家公立医院试水“院长职业化”
[新华日报 2011-08-05] 记者昨日从省医改办获悉,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性意见》,要求在吴江第一人民医院等14家县级医院中试点推进“院长职业化”。
这意味着,县级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伴随着“取消药品加成”等改革新举,被正式推向前台。
院长职业化推向前台
何为院长职业化?目前业内认可的观点是:好的医院院长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医院,即以契约的方式接受医院产权人的聘任,取得医院法人财产的使用权,以经营者的合法身份经营管理医院,实现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院长不是官衔,而是一种职业——这是终极目标。”一位试点医院的院长这样理解。
为什么要改?“目前,公立医院院长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缺乏管理知识,对自身投资、盈利能力难以掌握,管理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往的经验,容易出现效率低下、运行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省医改办有关人士解释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改革,其实与试点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相关联。“新医改方案提出逐步取消14家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患者的药费会降低15%。而我省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四成,由此产生的‘缺口’怎么弥补?在财政补偿无法全部兜底的情况下如何获得发展空间,成为这些试点医院必须直面的问题。”江苏省医学会一位专家分析说。
在这些改革先行医院率先推行院长职业化,迫在眉睫。“作为医改政策的执行者,院长显然需要更多的发挥空间。不实行院长的职业化,则无法实现公立医院的改革。”省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方明分析说。
培养机制缺失亟待补课
试点县级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的细则尚在进一步酝酿中,但对此的讨论已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多年来,国内公立医院院长基本上是专家型院长模式,“医而优则仕”。而院长职业化后,到底是医学专家更适合,还是管理型人才更胜任,这成为业内关注的最热话题。
记者调查江苏省内几家大医院的医生后发现,九成被调查者认为,院长首先还是应该医生做,但必须是既精医术又懂管理的“双栖型”人才。“不懂医学知识不行,不懂管理更不行”。
省中医院一位资深医生表示,“医院院长首先必须懂得医疗专业知识,如果一点都不懂,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选拔出来的院长是某一专科方面的佼佼者,但不擅长于管理,把他提到管理岗位上,还可能是浪费了一个人才。”
江苏省医学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院长培养机制。“在法国,法律规定,国家综合医院的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在美国,95%以上的医院院长毕业于公共卫生、法律、商学、经济学等管理专业,院长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并获得MBA、MHA或MPA的学位;在英国,医院院长基本上都是管理专业毕业或经济、法学专业毕业并通过培训的专职管理人员,甚至各科室主任也必须有管理硕士学位或通过管理专业培训后才能担任,对于改做管理专业的医师,在其从事管理工作前,必须接受半年到3年正规的管理培训。而在我国,是没有任何培养制度的,甚至是药企出资为院长做培训,开交流会。”
“我们也应该形成长期的培养机制,培养既懂医学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公开招聘院长,在任用或招聘中突出医学专业化素养与科学化管理能力。”方明建议。
职业前景明朗,才能吸引人才专注管理
外科医生出身的王先生是省内一家大型三甲医院的院长,上任后一直在业务和管理之间挪移,每天各种管理会议让他忙得不亦乐乎,还要挤出时间出门诊、做手术。王院长说,虽然时间总是不够用,自己也很疲惫,但是当医生搞专业搞了十几年,谁舍得一下子放弃呢?
苏南一位县级医院院长坦陈自己也曾遭遇职业生涯的迷茫期,卸任以后往哪走?今后的发展空间是什么?他说,随着在管理上“越陷越深”,90%的时间和精力都“贡献”给了管理,“对专业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即便这样,专业始终不敢丢。
按我国现有规定,公立医院院长四年一个任期,一般最多连任两届。在一些院长看来,解决任期的问题才能推进院长职业化。“实现院长职业化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如果仅仅叫院长奉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可持续发展的。”
目前,大多数医院院长依然是旧任用模式,要想一下子过渡到职业化,仍存在诸如管理技术职称缺失、职业院长培养机制缺失、职业前景不明等“绊脚石”,所以应统筹谋划,逐步推进。如果操之过急,不仅不能够发展好院长的职业化,甚至可能会中途夭折。
方明认为,推行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需要完善院长的任用、培养和考核制度,创新竞争激励办法,多途径拓展院长的职业化管理教育,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真正造就一支标准化、高素质、职业化的公立医院院长队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医改对公立医院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