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7日,《新华日报》用较大篇幅刊登了省政协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同时登载农工党江苏省委就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的建议意见。现转载如下: [精彩建议]
切实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
一、完善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药品及器材采购供应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医保支付方式、监督管理机制、分工协作机制、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理顺并重新构建起公立医院新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二、坚持政府主导,提供基本医疗。现阶段,政府提供的只是基本医疗服务,而非所有的医疗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是指:保证社会成员实现其基本的健康权利,医疗卫生事业有能力提供、同时医疗保障基金有能力支付的医疗服务。
三、科学增加投入,让政府责任归位。在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中保证应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的建设经费、大型设备配备经费、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的足额预算安排。对公立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公立医院继续实行有偿服务,收支两条线。政府对公立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实行成本(或准成本)定价,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用作包括人员经费在内的机构运行经费。建立政府对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实行以质量、数量、病人满意度指标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并建立政府对医院的奖惩制度。对公立医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的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服务(如专家到基层医疗机构会诊)活动进行补偿。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足额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
四、合理配置资源,遏制医疗资源集中化倾向。在对现有医疗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立不同层级、架构清晰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控制公立医院的规模。对于医院的设备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维护和更新要进行合理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各级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医疗资源均衡布局,遏制医疗资源集中化、垄断化倾向。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放到社区去,把小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于基层医疗机构。
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医生薪酬设计要以技术含量的高低、风险程度及工作强度的大小为导向。医生的考核还应有职业道德、患者满意度等综合指标。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要将科室成本控管设计在费用发生前,实现医生奖金与工作量挂钩,从以医疗为中心的多收多得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鼓励创新和多劳多得。绩效激励目标要明确,体现收入、风险、技术、质量等价值。
六、完善制度设计,落实双向转诊。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将双向转诊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医院及临床各科的考核目标。提高社区服务中心的设备、技术、人才力量或水平,加强培训,熟悉下转病人康复治疗等业务,满足由上向下转诊治疗的需要。对于在社区建立卫生服务机构的单位和个人,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梯度报销医疗费用等形式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七、实行全行业管理,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对医疗机构实行全行业管理,鼓励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并引导其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让民营医院供特需、可盈利。公立医院可部分保留高、精、尖、专等特色科室,主体部分逐步达到保基本、保公益的目的,形成公立、民营各归其位、司其职的医疗格局。
农工党江苏省委
“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卫生人才”,“建立完善对医院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目标责任制”,“利用预约分流和优化就医行为”,“探索推行‘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 近日,省政协举行十届四十一次主席会议,围绕“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一条条中肯的建议,犹如一个个新鲜的金点子,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极大关注。
到会通报情况、听取意见的省政府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认为,委员们的发言分析透彻深刻,提出的建议有见地有价值,针对性、指导性强,体现了省政协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重视农民的健康需求
为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从2006年开始,我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套,加强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如今全省所有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城乡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初步形成。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认识水平和措施力度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仍不平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农民的健康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委员们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建立主要领导任期卫生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农村卫生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结合本地实际,主动研究问题,制定有利于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人力、物力、财力等各项保障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卫生投入机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完善人事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
针对乡村卫生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状况,委员们强调,要用好对农村卫生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医疗卫生人才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设立培训乡村卫生人员的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乡村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继续组织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为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适宜卫生人才,深入开展乡村卫生人员全科医学知识转岗培训,鼓励通过网络远程教育、自学等形式进行业务学习,提高乡村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注为群众健康服务的“守门人”
作为人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双重功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一方面能有效地做好群众的健康工程,一定程度上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减少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医院机构两级分工合理、双向就诊服务体系以及社区首诊机制的建立,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全省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近49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681个,绝大部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生、医疗、康复等“六位一体”服务,社区卫生机构在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为进一步完善我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委员们建议,要确保财政投入足额到位,制定政策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倾斜,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条件;切实保证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福利待遇,将医生的经济利益与药品的使用比例相分离。鼓励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建立社区医生正常的学习深造、职称晋升机制。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在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医技水平。建立公立医院和社区长期定点协作、公立医院选派医疗专家定期到受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巡诊制度,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加快保障制度整合,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
调查显示,健康咨询和饮食指导是居民首选的两个需要社区上门服务的项目,71.22%的居民希望有老年门诊、心理咨询与疏导等社区服务。对此,委员们认为,“3+X”家庭责任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值得省内有条件地区探索推广。“3”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人数不少于3人,承担主要工作职责;“X”由集团医院医生、护士及志愿者组成,根据自身工作和资源优势,帮助居民选择适宜的就医方式、提供健康咨询指导、上级医院预约服务等。通过开展这一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团医院和社会力量得到充分使用,居民可获得综合、连续、主动、可及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促进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和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形成。
让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
由于现代医学模式已逐渐从以疾病治疗、管理为核心过渡到以疾病预防与健康全过程管理为核心,世界先进国家正在将实现卫生信息化作为改进全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手段,努力推动从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系统向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发展。
委员们在之前展开的调研中了解到,我省卫生信息化工作成绩显著。比如扬州市广陵区自2008年全面启动包括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内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已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9万份,并全部实现计算机动态管理,对全区2.2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人进行跟踪干预,相当于每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围绕目前我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信息孤岛、标准不一、安全隐患等问题,委员们建议,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要做到互联共享,各个相关系统必须坚持终端开放,在建设自身信息系统时应为今后共享留下统一接口;要统一制定相关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正在建或准备建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尽可能兼容所辖区域、医院已建成的信息系统,避免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将健康档案信息分为不同等级,设立不同权限,确保个人隐私不被泄漏;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基层卫生机构,同时对所有医院,无论是公办还是民营都给予财政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