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49类废物中名列首位,因其危害极大,我省6年前就已全面推行集中收集处置。然而记者近日在一些地方采访时发现,在医疗废物产生的末梢——乡村医疗点,医废集中收集处置难以推行,一些利益死结尚待打开。
尴尬:这边无出路 那边吃不饱
62岁的缪德均在仪征市真州镇茶蓬村当了40多年村医。他告诉记者,虽然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已宣传多年,但在村这一级,很长时间都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今年3月前,他们的处置方法仍是“扔”或者“烧”。而据记者调查,村级医疗点大多和茶蓬村卫生室的情况类似:没有专门的医疗废物收集装置,处理医疗废物的随意性大。记者看到,带血的棉签、纱布等,就被随手和生活垃圾丢在一起。
“医疗废物含大量细菌、病毒,具有极强的毒性和感染性,必须集中后经专门技术进行去害化处理,否则极易污染生活环境,直接威胁人们健康。”扬州市环保局宣教科刘党生告诉记者,国家2003年就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扬州市2005年即通过市场化运作建成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当时这也是全省和国家首批医疗废物处置试点工程。该中心可通过高温蒸汽灭菌等技术对医废进行无害化处理,日处理能力达10吨。但十分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设备,运行6年来从未“吃饱”过。
“目前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医院和部分乡镇医院,乡村小医疗点就是愿意付处理费,我们也很难上门收。”扬州医废集中处置中心总经理刘国义谈起了他的烦恼。他说,乡村医疗点分布广且散,医疗废物常常与生活垃圾混放,收集、运输、处置等各环节都存在技术问题,成本也高。而在收费上,目前扬州和多数地区一样,是按医疗机构的床位和门诊数制定收费标准的,实行政府指导价,乡村医疗点患者少收费也就少。这一进一出成本倒挂,使企业难以操作。他无奈地说,“农村市场进不去,我们也很着急。现有经营模式下,处置中心只有通过扩大业务量来提高利润,现在城镇医院能开发的都开发了,增长点就只有乡村了。”
破题:政府来埋单 架起互通桥
扬州医废处置中心的窘境,其实并非个例。省环保厅和省卫生厅曾组织过一次全省医疗废物处置专项检查,发现,因为受到经营成本和运营方式的制约,省内10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厂全部亏本运营,服务范围基本只覆盖到二级医院,一些边远的乡镇卫生院尚且无法覆盖,更别说乡村医疗点了。
大量农村医废长期流失,巨大的安全隐患逼着地方政府尽快拿出应对之策。而就在最近,这个问题在扬州等地,已开始破题。
扬州村级卫生室共有1236家,保守统计,日均产生医疗垃圾880公斤,全年医疗垃圾总量有320多吨。当地环保与卫生部门经在开发区、邗江、仪征等地测算,每个村级医疗点医废集中处置成本约为110元/月,成本构成包括容器费、专人接收劳务费、运输费、处置费等。依据此项调研,从今年3月起,该市开始推行一种名为“村级医疗点自行收集、乡镇卫生院集中暂存、专业处置公司定期清运”的运作模式,并由政府对村级医废集中处置费用进行补贴。
按照这一要求,本文开头提到的仪征市真州镇茶蓬村村医缪德均,从今年3月份起,每次到镇医院领药,都必须把卫生室里的所有医疗废物带上“如数上缴”,否则将不得领药。他指着卫生室墙上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告诉记者,其中第一条,就是规定“各医疗机构法人代表为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第一责任人”,如被发现有自行处置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等行为,轻则扣奖金,重则丢饭碗。
除了制度约束,政府给全市村级医疗点都配置了回收装置。记者看到,现在茶蓬村卫生室的医疗垃圾已经分类存放:塑料利器盒,放注射器针头、玻璃、刀片;便携塑料袋,放一次性注射器的针筒、皮条、棉球等;还有一只黄色塑料箱,用于盛放利器盒和便携袋。记者翻开《茶蓬村卫生服务站医疗废物处置登记表》,从3月份开始,这里的医废每周向镇卫生院送一次;5月份开始,每周至少两次,每次称重都精确到克。缪德均说,医疗垃圾“上缴”到镇医院后,由处置中心拉走,处置费由政府补贴,他们不用缴一分钱。
“如果今年内能将320多吨村级医疗垃圾收集处置到位,我们将获得这140万元的财政补助。”刘国义觉得,政府扶持不光是抵充了成本,更重要的在于,理顺了市场关系,为企业开辟农村市场提供了可能。
企盼:“最后一公里” 还需新机制
通过政府扶持,虽然建立了适合农村市场的“游戏规则”,然而“最后一公里”这一难题,似乎并未完全解决。
一名村医向记者透露,废弃的输液管是废品回收市场的抢手货,最高价一公斤能卖到3块多钱,今后垃圾交给处置中心,不但卖不到钱,还要自己收集并运到镇医院,若不是有制度压着,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
据记者调查,在“村级医疗点自行收集”这个源头环节上,目前主要还是靠约束性制度维持运转,其持久性尚存疑问。扬州市此次实施财政补贴的对象是企业,而对于村医来说其实并无“利好”。和过去相比,村医反而多了“收集医废并上缴镇医院”这件麻烦事,虽然处置费不用缴,但收集和上缴成本仍需村医自行消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村里,上门诊治很普遍,医废的收集,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村医的自觉性。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动村医的积极性,新模式运行仍将难以持续。
“要让村医自行收集实现制度化运转,光靠管制还不够,还应有利益激励。”扬州大学商学院一位学者分析认为,只有村医们自觉自愿回收医废,这一运作模式才算真正成功。所以,政府和企业还要从源头入手,建立鼓励村医收集医疗废物的利益导向,比如可制定有偿收购、上缴医废可优惠领药等政策,以调动广大村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