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走进康生 新闻动态 产品服务 人力资源 康生社区 联系方式
康生简介 企业文化 组织机构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媒体新闻
商品目录 销售网络 文件下载
最新招聘 人才建设 在线申请
品牌建设宣传栏 企业风采 健康家园

砥砺奋进
迎接党的十九大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最新公告 LATEST ANNOUNCEMENT
普通文章新华医疗推进体外诊断业务
普通文章美批准全球首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上市
普通文章王老吉”商标注入白云山即将明朗
普通文章Cancer Cell:攻克耐药黑色素瘤的新型药物
普通文章FDA批准默沙东超级HPV疫苗Gardasil 9,销售峰
普通文章FDA批准鲁索替尼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联系我们 CONTACT
电话:0515-89650688

传真:0515-86681111


业务联系人:
陈经理

邮箱:874179700@qq.com


网址:http://www.kspharm.cn

邮编:224600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经济开发区响

陈路99号
移动医疗行业陷入“高流量低收益”困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82    更新时间:2016/9/8
 
    对于移动医疗行业来说,今年可能是“移不动”的一年。多家公司互联网医疗项目难逃“高流量、低盈利”窘境,同时一线创业公司纷纷收缩战线、勒紧荷包。8月中旬,两家老牌移动医疗企业陷入裁员风波;新三板企业就医160宣布对公司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随后,在互联网医疗领域扎根5年的“寻医问药网”被爆出裁员比例超过50%。
 
  业内人士认为,此前各路资本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跑马圈地,随着互联网医疗问题日益凸显,投资热潮逐渐退去,市场进入了理性发展阶段。尽管移动医疗市场空间大,但由于互联网用户和医药主流用户存在脱节,移动医疗红利爆发至少需要五年时间。中报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互联网医疗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部分甚至拖累整体业绩。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抓紧构建可实现流量变现的闭环,因“互联网+保险”契合了多方需求,成为探索盈利模式的重要方向。
 
  仍处于烧钱阶段
 
  在行业广阔前景的刺激下,移动医疗成为众多资本的掘金地,前两年不少A股上市公司因布局互联网医疗受到二级市场的追捧。据不完全统计,A股有超过50家上市公司涉足互联网医疗领域。但从今年中报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医疗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盈利模式,移动医疗业务对上市公司业绩贡献有限。
 
  以主板某知名药企为例,近两年该公司一直将“互联网+大健康”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但从中报看,由中药饮片和中药材贸易组成的中药板块依然是公司营收的主力。“互联网+大健康”战略主要落地于其非全资子公司上,集合了B2B(大宗交易)、B2C(医药电商)、O2O(智慧药房、社区健康)、互联网医疗服务(移动医疗)等多个平台业务。上半年,该子公司归属于少数股东损益为-414.61万元,负债较同期增加2800多万元。
 
  另一家早就向移动医疗转型的传统医疗器械类上市公司,2014年获小米“加持”,得到2500万美元投资并成为小米在移动健康领域布局的重要一环。但从中报来看,该公司业绩表现不理想。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7.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9.26%。
 
  背靠上市公司这棵大树的移动医疗项目尚且如此,一线的移动医疗创业公司就更要精打细算过日子了。8月中旬,来自就医160官方信息证实,公司计划对组织架构和部分业务团队进行优化,实施末位淘汰制,需优化的人员占全公司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8月22日,就医160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77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7%。虽然营收增长迅速,但公司尚未实现盈利。就医160在半年报中指出,公司仍处战略亏损期,报告期内,公司累计亏损5000多万元。
 
  另一处于第一梯队的移动医疗创业企业——微医集团(挂号网),盈利能力也相当有限。这从其股东复星医药历年业绩报告可窥出一二。2015年,上市公司复星医药通过全资子公司累计持有挂号网9.73%股权,投资总额高达6500万美元。不过,2014年-2015年微医集团对复星医药的利润贡献都不大。
 
  海量流量难变现
 
  与低盈利对应的是移动医疗行业持续爆发的流量数据。
 
  上半年,就医160经历了一个快速扩张阶段。半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就医160平台服务医院3017家,报告期内增加了830家;平台可服务医生数量超过47万位,报告期内增加了3万多位;实名注册用户超过9700万位,报告期内增加了2900万位。
 
  今年5月已成功完成A轮融资的平安好医生,借助平安集团的优势,在数据流量上同样表现亮眼。截至8月底,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破亿,月活跃用户2774万。除了通过1000位全职医生形成的核心服务圈,平安还签约了5万名社会化医生作为服务外圈,分布在线下3000家定点医院,并汇集了5000位三甲医院名医,实现全国名医一键呼叫。
 
  如何将海量流量变现,解决目前持续烧钱亏损的状态是移动医疗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服务对象划分,移动医疗行业的商业模式可分为三种:患者服务端企业,包括以问诊挂号为入口整合医疗资源、慢病管理等;医生端互联网医疗企业,分为医生集团和医生社区、工具,通过把握医生资源切入医疗服务;医院服务端企业,以网络医院为主,为医院开展网络远程医疗提供平台。
 
  就医160作为挂号问诊领域的老牌企业,其现阶段营收包括两部分,一是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二是公司医疗软件及销售。2016年上半年,就医160互联网收入增长迅速。其中,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约为2429万元,去年同期约为495万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
 
  就医160 CEO罗宁政指出,互联网企业早期的收入主要来自面对B端的服务,导入医、药、险等,但未来最大的增长点还是来自C端,比如医生的咨询问诊、慢病管理等。这种服务还在培育期,但一旦培养好用户付费习惯、医生服务进一步完善,C端的收入将是最大的增长点。据了解,就医160医生端上线不久就实现交易额125万元,同比增长489%,月最高成交额突破30万元。
 
  对于过亿用户流量如何变现,平安好医生人士表示,互联网医疗的流量变现模式有很多种,平安好医生探索的路径是打造一个线上服务结合线下落地的O2O闭环,以线上平台的基础服务作为入口,通过线下的增值服务黏住用户,利用满足多层次细分需求的付费产品体现平台价值,最终实现盈利。
 
  凡星资本合伙人张勇表示,资本热捧时期移动医疗企业狂热追求用户量,但并没有真正抓住C端用户,接下来企业需要从“烧钱换流量”向“实现存量价值”转变,投资机构会越来越看中企业商业变现的能力。
 
  亿欧网一位长期观察移动医疗行业的分析人士指出,移动医疗领域市场空间巨大,但由于互联网用户和医药主流用户存在脱节,国内互联网网民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年人,但医药主流用户集中在15岁以下或45岁以上的人群,因此移动医疗红利爆发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有些产品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培育。
 
    瞄准“互联网+保险”
 
  36氪2016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研究报告指出,互联网医疗支付方与医保打通,及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商业保险打通,是移动医疗行业获得生机至关重要的一环。
 
  数据显示,2015年医疗机构总收入和医药终端市场总和为3.8万亿元,其中商业保险支出仅有2400亿元。36氪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主要依靠社会医疗保险,在近年来个人支付部分减少的情况下,医保呈现巨大压力,未来医保体系将向医保三险统筹、商保有效补充的方向发展。
 
  2016年,移动医疗企业尝试以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来串联诊所、患者甚至医院和药店,包括就医160、春雨医生、丁香园、平安好医生都在探索“互联网+保险”的出口。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希望通过多点布局,将“互联网医疗+保险”打造为一个商业闭环。
 
  2015年平安好医生上线,标志着平安集团走向移动互联)网医疗的第一步。除了平安以外,中英人寿、中国人保财险,中国人保寿险、泰康人寿等保险公司纷纷与移动医疗企业牵手,加快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布局。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居民对健康和医疗的需求日益增大,医疗和健康将成为保险公司未来的重要盈利点,保险公司投资健康产业链对于整合资源,反哺保险主业具有重要意义。
 
  罗宁政表示,“互联网+保险”未来存在三个方面的机会,第一互联网企业可以成长为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让保险的购买更加简单、方便;第二、目前大部分商业保险的场所医疗都不太专业,未来互联网医疗企业与保险公司可以一起尝试保险产品的开发;第三、移动医疗企业平台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做大数据互配,降低其赔付成本。罗宁政指出,互联网医疗与保险公司的深度合作,有助于保险公司控费,预计未来就医保险业务营收会到达千万元级别。
 
  但受医保支付环境不完善、居民就医习惯未形成、保险产品难设计等因素影响,当前互联网医疗企业的营收还是以平台服务、广告收入、软件销售等为主,尚未通过保险业务形成较大规模的盈利。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在中国医疗领域起到主导作用还是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商业保险缴费优惠等政策刚刚出台,政策发挥作用需要时间,商业保险被广泛接受亦需要时间。
 
  新元素医疗首席科学家张黔指出,大健康产业很强的支撑方是商业保险,商业保险最大的痛点就是如何设计符合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双方利益的产品。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如果赔付概率很高、赔付周期很长,保险公司不敢设计这样的产品。解决风控问题首先要解决消费者健康管理问题,通过健康管理降低用户患病风险,并将健康数据传送给保险机构,建立个人化的保险产品。“大健康产业需要将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险串在一起,串起来的点就是健康管理的促进,并且是由专业医生支持下的健康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把整个产业打造出来,而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医疗的效率。”张黔表示。
 
  融资两极分化
 
  两家老牌移动医疗企业相继宣布裁员,春雨医生、丁香园、杏树林等企业则进行战略转型,移动医疗行业“烧钱大战”逐步降温,资本开始回归到理性阶段。不同于前两年资本热捧、互联网医疗项目“遍地开花”的情形,上半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依然是资本的宠儿,同时也有大批企业“死”在A轮、B轮的融资路上。
 
  投资人士表示,在市场整体趋于冷静的情况下,资本更看重盈利模式及互联网医疗的变现能力。在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创业项目模式雷同的情况下,企业进入A轮或B轮后,投资机构在相同细分领域将倾向于选择排名靠前或资源背景更强大的企业。此外,投资机构将更加关注门槛较高、专业细分程度较高的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前沿创新器械、药品研发等。
 
  市场趋于冷静
 
  Startup Health发布的互联网医疗投融资报告显示,上半年全球互联网医疗投融资总额为3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研究报告指出,上半年交易量有所下降,金额却在增加,这说明浪潮在消退,更多的投资者不再广撒网,而是将资金集中在更加优质的公司上。同时,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投资资本同样逐步呈现两极分化。
 
  上半年,平安好医生A轮融资5亿元,刷新全球范围内互联网医疗初创企业单笔最大融资及A轮最高估值两项纪录。2016年5月,平安集团旗下O2O健康医疗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对外宣布,完成5亿美元的A轮融资。参与投资的资本方包括海外知名股权投资基金、五百强大型央企、国有金融企业以及互联网公司。该轮融资完成后,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估值达到30亿美元。
 
  此外,不少细分领域排名靠前的企业继续获得资本青睐。以和佳股份(20.27,0.070,0.35%)为例,公司9月2日公告称,旗下互联网医疗平台汇医在线获得浙江浙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2000万元投资。另一家挂号问诊领域的老牌企业——就医160已与相关机构达成融资意向,并签署了相关协议。根据中报,就医160本轮增发已经获得嘉兴鹏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深圳市嘉诚富通基金管理合伙企业、深圳市启赋嘉融投资管理公司三家合伙企业共计约7400万元的认购。
 
  部分细分领域排名靠前企业仍获得资本热捧,而更多的企业则挣扎在A轮或B轮的融资路上。数据显示,中国千余家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在融资的道路上,拿到B轮的仅有48家,大部分只是拿到天使轮或者A轮,有些企业甚至没拿到融资就已出局。
 
  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整体趋于冷静的情况下,资本看得更多的是盈利模式及互联网医疗的变现能力,特别是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创业项目模式雷同的情况下,企业进入A轮或B轮后,投资机构只会在相同细分领域内选择排名靠前或资源背景较强的企业。
 
  高门槛项目受关注
 
  易观国际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达到365.3亿元,移动医疗或突破200亿元。分享投资董事总经理赵洪表示,由于互联网医疗市场空间广阔、增长速度快、行业壁垒较高,且医疗行业相对其他行业来说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分享投资依然看好医疗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赵洪同时指出,目前分享投资更关注在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服务、前沿创新器械等门槛较高,壁垒较强的领域。
 
  一位业内人士也持相同看法。该人士认为,移动医疗创业公司需要有一定的门槛,不论是技术上、模式上或资金上的门槛。能很短的时间建立起门槛的创业公司,资本比较感兴趣。
 
  投资机构人士指出,就目前而言,资本对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仍然处于观望状态,行业目前存在较大的两个问题,一是商业模式同质化严重,门槛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大部分互联网医疗无法通过商业模式进行变现,为用户提供的服务缺乏核心医疗价值,缺乏进一步增值服务空间。
 
  对于移动医疗遭遇资本寒冬的说法,就医160 CEO罗宁政表示,现在这个阶段资本并非不愿投资,而是更加关注企业的造血能力。在资本的理智期,前期不断扩张的公司需要调整策略,做好成本控制,就可能成为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如果说现在是移动医疗的冬天,真正优秀的企业能够度过这场冬天留下来。
 
  凡星资本合伙人张勇认为,移动医疗的发展任重道远,医疗行业受国家医疗政策和资源垄断影响较大,未来医疗政策能否松动,移动医疗企业能否培养用户就医习惯、掌握优质医疗资源,将是行业发展的关键。
 
文章录入:bgs    责任编辑:bgs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江苏康生药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关村网络公司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经济开发区响陈路99号 邮箱:xswdj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