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研发力量崛起
首先是国内的新药研发迅速发展。7~8年前,国内新药研发这一块很少引起大家注意,然而最近这几年,恒瑞、贝达、豪森、和记黄埔、科伦、海正、先声、天士力、信达,还有最近风头正劲的百济神州和深圳微芯,可谓风生水起。
中国医药事业的崛起不可能依靠外企。中国要发展,必定要依靠国内企业自己的力量,这是行业普遍认同的观点。
非药品临床试验兴起
其次是非药品的临床试验开展,包括医疗器械、营养品、化妆品等。与药品现在已经被一些大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不同,医疗器械目前还处于自由竞争的格局。在这一块,产品跨度大,市场还远远未到集中和有序的阶段,这也意味着机会还有很多。随着医疗器械的法规逐步完善,器械的临床试验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将得到较大发展。
CRO撑过低谷可见风景
目前,CRO已经成为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这可以理解为挑战,也可以视为机遇。
泰格和博济的成功上市,赛德盛新三板的挂牌,让大家看到了CRO成功的曙光。今年4月30日,药明康德从美国股市退市,业界对此最大的猜测是其回归A股市场,以寻求更高的资本市值,这也可视为对国内经济乐观的信号。接下来,还有若干家CRO和制药、器械小公司正在积极准备上市。
传统CRO模式的最大问题是,药厂和CRO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两者的根本利益不一致,导致在合作中总是磕磕碰碰,哪怕采用strategic partner(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受到推崇的一种新模式是,CRO直接投资参与药品的研发,提供优惠的CRO服务,甚至利用自身平台效应协助销售,然后分享药品上市后的收益。这种模式无疑风险很高,只有少数大规模的CRO公司玩得起;但是,它确实解决了CRO与药厂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CRO公司已经在尝试这样的模式,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目前的行业整体状况对于CRO而言,危机和机遇并存。虽然试验外包是大趋势,但依然有不少公司自己在做临床试验。在经济情况不错时,这样做没有问题,甚至有一些药厂觉得CRO做的质量不满意,把外包的项目收回来自己做。可是,一旦研发经费削减,那么项目外包有利于控制费用,并且把裁员的风险转嫁到了CRO。这虽然对CRO是个风险,但如果真的整个行业进入紧缩状态,能撑得过低谷的CRO反而会得到发展。
政策规范利好长远发展
从中国法规监管层面来看,近期的“722”和“731”号公告,显示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大。
“722”公告刚出之时,整个行业哀嚎一片。事实上,如果整个项目遵守ICH-GCP和中国的GCP来进行,CFDA这次的自查要求并没有任何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临床试验操作不规范、试验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中小药厂。很多人在观望,看这次CFDA是否真的下决心来检查和整顿临床试验的质量?是否雷声大、雨点小?
作为监管部门,CFDA要保证食品和药品的质量安全,还兼有扶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731”公告的出台,一方面表明了CFDA清退不合格临床数据和资料的决心,弄虚作假将追究到个人,负责人将退出临床试验行业;另一方面对于加速审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临床试验申请、复审申请等,也提出了新的办法。对于“731”公告,有叫好、有质疑、有猜测。但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措施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只有彻底清除造假现象,临床试验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前进。
结语>>>
综上,临床试验在中国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开始放缓步伐,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发展过快暴露自身问题的因素。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以及非药品临床试验的兴起,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CRO已成为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临床试验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增大,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国内研发力量崛起
首先是国内的新药研发迅速发展。7~8年前,国内新药研发这一块很少引起大家注意,然而最近这几年,恒瑞、贝达、豪森、和记黄埔、科伦、海正、先声、天士力、信达,还有最近风头正劲的百济神州和深圳微芯,可谓风生水起。
中国医药事业的崛起不可能依靠外企。中国要发展,必定要依靠国内企业自己的力量,这是行业普遍认同的观点。
非药品临床试验兴起
其次是非药品的临床试验开展,包括医疗器械、营养品、化妆品等。与药品现在已经被一些大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不同,医疗器械目前还处于自由竞争的格局。在这一块,产品跨度大,市场还远远未到集中和有序的阶段,这也意味着机会还有很多。随着医疗器械的法规逐步完善,器械的临床试验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将得到较大发展。
CRO撑过低谷可见风景
目前,CRO已经成为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发展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这可以理解为挑战,也可以视为机遇。
泰格和博济的成功上市,赛德盛新三板的挂牌,让大家看到了CRO成功的曙光。今年4月30日,药明康德从美国股市退市,业界对此最大的猜测是其回归A股市场,以寻求更高的资本市值,这也可视为对国内经济乐观的信号。接下来,还有若干家CRO和制药、器械小公司正在积极准备上市。
传统CRO模式的最大问题是,药厂和CRO缺乏共同的愿景和目标。两者的根本利益不一致,导致在合作中总是磕磕碰碰,哪怕采用strategic partner(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模式,也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受到推崇的一种新模式是,CRO直接投资参与药品的研发,提供优惠的CRO服务,甚至利用自身平台效应协助销售,然后分享药品上市后的收益。这种模式无疑风险很高,只有少数大规模的CRO公司玩得起;但是,它确实解决了CRO与药厂利益不一致的问题,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有CRO公司已经在尝试这样的模式,成效如何,拭目以待。
目前的行业整体状况对于CRO而言,危机和机遇并存。虽然试验外包是大趋势,但依然有不少公司自己在做临床试验。在经济情况不错时,这样做没有问题,甚至有一些药厂觉得CRO做的质量不满意,把外包的项目收回来自己做。可是,一旦研发经费削减,那么项目外包有利于控制费用,并且把裁员的风险转嫁到了CRO。这虽然对CRO是个风险,但如果真的整个行业进入紧缩状态,能撑得过低谷的CRO反而会得到发展。
政策规范利好长远发展
从中国法规监管层面来看,近期的“722”和“731”号公告,显示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大。
“722”公告刚出之时,整个行业哀嚎一片。事实上,如果整个项目遵守ICH-GCP和中国的GCP来进行,CFDA这次的自查要求并没有任何影响。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临床试验操作不规范、试验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中小药厂。很多人在观望,看这次CFDA是否真的下决心来检查和整顿临床试验的质量?是否雷声大、雨点小?
作为监管部门,CFDA要保证食品和药品的质量安全,还兼有扶持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目标,其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731”公告的出台,一方面表明了CFDA清退不合格临床数据和资料的决心,弄虚作假将追究到个人,负责人将退出临床试验行业;另一方面对于加速审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优化临床试验申请、复审申请等,也提出了新的办法。对于“731”公告,有叫好、有质疑、有猜测。但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措施无疑是利大于弊的。只有彻底清除造假现象,临床试验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前进。
结语>>>
综上,临床试验在中国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已经开始放缓步伐,有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发展过快暴露自身问题的因素。国内企业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以及非药品临床试验的兴起,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CRO已成为临床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临床试验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增大,这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