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柏蓝从消息人士那里获悉,药监部门已经准备严查粉剂饮片,粉剂是中药饮片的一种加工方法,指的是将中药打成粉状,产品属性为直接口服中药饮片。
业内人士表示,粉剂饮片因为方便患者服用,这几年卖的很火,目前很多饮片厂都在推出粉剂饮片。但除了个别有收载于药典法定标准的粉剂品种,且需在有直接口服饮片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销售外;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粉剂品种缺乏标准,且生产企业没有取得直接口服饮片生产资质,这些企业严格来讲,属非法生产。国家一旦严打,势必大部分企业将退出粉剂市场。
近年来,中药饮片产业成为是监管部门严打严抓的对象,据赛柏蓝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56家饮片企业被收回GMP证书,被停止生产。
除了药监部门的临时飞检外,税务系统升级,中药饮片企业也在受严查,中药企业提高饮片的质量标准,不少饮片企业在面临退货,监管部门和下游同时施压,今年饮片行业的形式去去年更为严峻,现在,国家局又严查粉剂,预计中药饮片企业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清洗。
在种种压力之下,未来中药饮片企业路在何方?赛柏蓝特地采访了行业资深人士施枝江,他对此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未来,中药饮片行业未来有9大模式可以转型。
中药饮片行业面临的五大困境
让我们先看看饮片行业面临的问题。
第一,规模大,集中度低。
中药饮片产业规模1000亿,行业分散,共有合法中药饮片企业900余家,另有未经国家许可的非法加工作坊无数,龙头企业康美药业也仅占2-3%份额,市场集中度极低。目前中药饮片产业模式,大量企业的低端重复,造成中药饮片产业目前在困境中难以自拔。
第二,产品形式落后,服用弊端明显,产业市场支离破碎。
传统中药饮片,服用前需要煎煮,且口味差难以入咽;与现如今的社会潮流趋势格格不入;民众生病,除非万不得已,不会选择使用;在70、80后这两代人基本很少用了,再过20年,看90后,00后这两代起来了,如果不改变,会变成什么样子?
基本成定局,那就是消亡。PS:康美联合物流快运公司在深圳搞了一个中药代煎煮服务,未来也许是一条暂时出路;但目前来看,定论尚早。如果创新产品形式,或创新服用方式,是必须思考的出路
中医人教育断档,中 医院发展滞后,中医职业萎缩,后续无人;目前实际上是大量西医,在只经过短期中医基础培训的基础上,懂了点中医皮毛的,就开始开方用中药,缺乏系统中医辨证下,开出的方子疗效可想而知;而且基本上一旦出现疗效问题,基本不从医术上追责,都怪罪到中药上。当然,客观的说中药质量,同样不容忽视,的确存在的,是伪劣中药的大量存在。医药间的互不信任,加速了中医药的衰落。
第四,野生资源破坏,种植低端无序,药企面临无米之炊。
对于野生药材资源,政府会定期开展基础中药资源普查,在野生资源的保护问题上,力度尚缺;而中药高达70%品种来自大自然野生,为了短期利益,必然胡乱开采,大量品种频临灭绝。即使剩下可以人工种植的30%品种,依然问问重重,大部分来源于个体农户种植,正规GAP种植基地的产量比重占比低,更何况大部分GAP基地并没有按要求实施执行。药企寻找不到合格原料,无米下炊。
第五,市场失调,劣币逐良币。
产业准入门槛低,涌入大量小企业;政府虽有监控,但力度小且不持续,常搞整风式运动,因民生问题,并没有下定决定关停非法加工窝点,大量违规小企业;再加上部分地区存在区域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市场渠道与地方企业关联。
市场调节基本丧失(区域进入政策成本高,除非后面讲的,大资本进入),小企业非但没有被淘汰,还过得蛮好的;大企业想规范做,成本比小企业高,却没得到相应的扶持优待。劣币逐良币,成本高居不下,无力与小企业竞争,规模化企业无法扩张做大做强,大多数中等以上规模企业为了与小企业竞争,不得不偷工减料,学起了小企业的不规范勾当,行业万劫不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