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为什么仍然执着地去挤大医院?基层为什么难以分流患者?记者采访时注意到,在基层,大楼盖起来了,设备配好了,但合格的医生却越来越少了。
在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从县医院到卫生院、村卫生室,均存在逐级挖人、业务“跳闸”的问题。要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基层卫生工作者们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良性的人才流动机制。
盖大楼“好风光”
缺人才难有“新气象”
3月底,即将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陈立(化名)坐了一夜的火车抵达西安,又坐大巴在秦岭山麓间跑了3个小时,来到只有7.4万人口的宁陕县,目的是实地考察一下宁陕县医院。他此行的路费、住宿费就是由这家医院提供的。
首先映入陈立眼帘的,是该院新建成的综合大楼。这栋大楼共有9层,坐落于穿过县城的长安河畔。然而,持续多年的医生流失及人才荒现象,显然难以支撑县医院的这种表面“风光”。
该院院长陈玖浩介绍,医改启动后,该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从2008年的5万人次、1000多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10.2万人次、4300多人次,目前床位使用率达到101%。而在全院205名职工中,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只有52人,其中还包括4位院领导、5位返聘专家。5年来,该院先后招聘了 17名医学本科毕业生,如今留下的只有6名。
“一般毕业生在医院呆3年就能考上执业医师资格证,考上后能走的就走了。”陈玖浩说,这也是医院宁愿出钱也要让陈立这样的毕业生过来看看的原因。
骨干被抽调充实县医院
卫生院业务“跳闸”
今年3月,宁陕县医院在陕西省森工医院的支援下,开设了有9张床位的儿科病房。首位被派来支援的儿科主治医生申波发现,9张病床就没有空闲的时候,天天爆满。
“来了才发现,这里的儿童以前看病确实不方便。现在住院的主要是一些肺炎、肠炎、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大都来自乡镇,到县医院要2个多小时车程。这里如果没法住院就得去西安,那要花更多的钱。”申波说。
为了充实该院儿科病房的人员力量,宁陕县卫生局动用行政手段,从该县四亩地中心卫生院、龙王中心卫生院抽调了2名业务骨干配合申波工作。作为四亩地中心卫生院仅有的2名执业医师之一,郭山至今还记得院长含泪送别时说的话:“你走了,卫生院今后可怎么办啊?”
该县筒车湾中心卫生院院长余剑东说,目前筒车湾中心卫生院共有8名正式职工,业务骨干年年流失,多是被卫生局调走的。“去年就被抽调了5人,分配到县医院、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原来卫生院还有个检验科,人被调走之后只好关门了。”(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宁陕县也在积极为乡镇卫生院补充人才。去年4月,宁陕县卫生局采取合同聘用制的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公开招聘37名公共卫生人员,由县财政、县卫生部门每年拿出120余万元,共同承担每人每年3.29万元的工资。
余剑东介绍,筒车湾中心卫生院分到了5个人,其中1人后来考上镇政府公务员离开了。目前,筒车湾中心卫生院每天的门诊量只有十几人次,患者外流现象严重。
在宁陕县卫生局招聘的37名公共卫生人员中,就有筒车湾卫生院管理下的海棠园村村医朱汉英,现被分配到邻近的梅子镇博爱卫生院工作。“海棠园村现在没有村医,工作只能由邻近村子的村医接手。”余剑东说。
向下“虹吸”难以为继
广揽毕业生全县总动员
患者从乡镇外流,余剑东归因于县级医疗机构对乡镇卫生院人才的“虹吸”。而在陈玖浩看来,如今这种“虹吸”已越来越难以为继。
2014年,宁陕县医院制订了一个计划,准备招聘临床医学专业15人、中西医结合专业10人、中医专业5人、影像医学专业2人、临床医学麻醉专业2 人。为此,全县总动员,县医院派人会同县卫生局、人社局专程赶赴四川泸州、宁夏银川、山西太原多地医学院校广揽毕业生。
“目前已有30人有了初步意向。”陈玖浩说,这些初步意向是建立在优厚待遇的基础上,“每人给予3万元安家费,工资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上浮2级。也就是说毕业生一到医院工作,月薪就达4500元(包括五险一金)。”为此,毕业生须与医院签订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
根据以往的经验,这些毕业生招聘进来后能否呆满5年还是个未知数,呆满5年后选择继续留下来的会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