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走进康生 新闻动态 产品服务 人力资源 康生社区 联系方式
康生简介 企业文化 组织机构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媒体新闻
商品目录 销售网络 文件下载
最新招聘 人才建设 在线申请
品牌建设宣传栏 企业风采 健康家园

砥砺奋进
迎接党的十九大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最新公告 LATEST ANNOUNCEMENT
普通文章新华医疗推进体外诊断业务
普通文章美批准全球首个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上市
普通文章王老吉”商标注入白云山即将明朗
普通文章Cancer Cell:攻克耐药黑色素瘤的新型药物
普通文章FDA批准默沙东超级HPV疫苗Gardasil 9,销售峰
普通文章FDA批准鲁索替尼用于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联系我们 CONTACT
电话:0515-89650688

传真:0515-86681111


业务联系人:
陈经理

邮箱:874179700@qq.com


网址:http://www.kspharm.cn

邮编:224600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经济开发区响

陈路99号
吴仁宝生前曾被指搞家族世袭 称村民望其活千岁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浪    点击数:1021    更新时间:2013/3/19

[简历]   

  吴仁宝1928年11月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县华墅乡吴家基。1957年他担任华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建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吴仁宝曾任江苏省江阴县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常委。他是党的十大、十一大、十七大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3月18日,原华西村党委书记吴仁宝因病去世,享年85岁。他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曾将贫穷落后的华西村建设成为中国公认的“天下第一村”。他曾于2005年作为封面人物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直到吴仁宝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做演讲。

  据新华社、《南方人物周刊》报道

  儿子回忆

  “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

  关于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去世的消息,记者18日联系了吴仁宝之子,华西村党委书记、主任,华西集团董事长吴协恩。吴协恩在电话中向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吴协恩表示,父亲去世时,家人都在身边,该交代的事情也都交代了,所以去得很安详,没留下什么遗憾。他表示,父亲去世时依然关注着华西村的发展,并叮嘱他继续带领村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父亲生前一再说,看到有人穷就心疼,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无论什么时候,华西村都将在党的领导下,走共同富裕之路。华西村走这条路的决心不会动摇。”

  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18日也表示,吴仁宝虽然身患癌症,但一直心系华西村的发展。直到去世前几天,他还在为到华西村参观的游客做演讲,介绍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他还表示,吴仁宝罹患癌症的消息华西村很多人都知道,在他去世前,很多村民都轮番到家中探望他。

  媒体印象

  “尽管读书不多,却有天生的演讲能力”

  华西村的村口,竖有一面巨大的宣传牌,上面写着吴仁宝的两句名言:“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吴仁宝参加工作近60年,作为中国首富之村的“当家人”,他却给自己立了一条“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奖金。当华西村农民已住进第六代别墅,吴仁宝现在依然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简陋老房里。

  吴仁宝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早晨5点多起床,收听新闻、检查村容、察看企业、接待游客、参加会议,还时常与村民座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一直要忙到夜里12点,睡眠仅五六个小时。

  记者曾于2008年6月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专题报道时前往天下第一村华西村进行实地采访。当时,老书记吴仁宝尽管已经年近八旬,却依然精神矍铄。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起路来依然虎虎生风,说起话来也是干净利落,声如洪钟。

  吴仁宝给记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一流的口才。尽管读书不多,但吴仁宝却有一种天生的演讲能力,能把一些很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的让听众明白,尽管“土得掉渣”,但却生动形象。每每逗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即便讲上两三个小时,他依旧思路清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农民思想家”。

  发展之路

  从“穷得叮当响”到亮相纽约时报广场

  2011年11月10日,华西村形象宣传片结束了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为期两个月的亮相。两个月来,每天50次的播放频率,刺激着世界各地到此的游人,传递着华西村跨出国门的雄心。

  这期间,华西村建村50周年庆典办得轰轰烈烈。投资30亿建成的328米高楼比肩北京最高楼;楼内置一头重一吨、价值3亿人民币的金牛,加上各种装饰,整幢楼价值近五十亿;而村后龙砂山上的“万米长城”、“小天安门”和“美国白宫”,是来华西村游览和学习的国人眼中的神奇景观……

  华西村刚组建时,面积只有0.96平方公里,人口667人,穷得叮当响。在“以粮为纲”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吴仁宝率领村民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这座“地下工厂”运营10年,给华西人创造了上百万元的利润,也是华西村走向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仁宝大胆解放思想,发展多种经营,很快使集体收入达到上亿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的华西村方圆35平方公里,人口3.5万,南有“钱庄”(工业区),北有“粮仓”(农业区),中间是村民生活的“天堂”(生活区),全村总资产超过16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上交利税超过8亿元。

  “华西中心村内,外出就读的大学生回村率是200%,他们不仅自己回来了,而且还会带自己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甚至带同学回来。”华西村宣传科赵开军自豪地说。

  “回来有房子、车子,也不用找工作,我为什么要在外面?”从华侨大学毕业回村的赵龙贤说。和他同一年回村的李梅红之前就读徐州空军学院,“和身边同学唯一不同的,就是优越感。”

  [声音]

  “实事求是最难”

  “我个人来说,对我自己的评价,从性格来说可能和别人有不同之处。一是我的性格,无论什么事情都要以很快的速度去办,如果不办,我睡不着觉;二是我办这个事情,会反复思考利弊关系,不脱离实事求是、依法办事。但是我说,实事求是最难,有时候,为了对付一些情况不能实事求是,最终来实现我自己的实事求是。”

  “华西村离得开我,也离不开我。为什么?从现在来看离得开我了,从过去,可能离不开我。我华西建村50周年,我叫新书记开幕,我搞闭幕。所以我这个50年可以说起到很主要的作用。现在开始今后的50年,就不需要我了,他们去开幕了,我就闭幕了。现在我个人,还要关心方针政策,党纪国法,管好自己,这些还要考虑考虑。”

  “50年代是听,上面说的只要我们听。上面浮夸风我也听了,浮夸风的时候我也是积极分子,我也报过一亩地收3700斤粮食,旁边的一个乡说,他们收一万斤,我就说你一万斤是假的,我不相信,实际我自己3700斤也是假的。自己假了还说人家假。后来毛主席召开七千人大会,到那时我才坚决纠正浮夸风。

  60年代我是顶。60年代又有领导来叫我怎么搞、怎么搞,我说我不听了,领导不满意,说吴仁宝是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独立王国。我说怎么搞的,后来想想不对,明着顶是要吃亏的,我就想暗着顶。从此以后,不管哪个领导来指导什么,我都当面答应:谢谢领导关心。领导走了以后,不符合华西实际的绝不执行。

  70年代是拼,拼命大干社会主义,以粮为纲,旱田改水田,两熟改三熟。农民搞得辛辛苦苦还只是温饱。所以我的缺点主要在这30年。以前的力气花得大,人还辛苦,但效果不好,现在没有原来苦,但是大家好了。”

  [争议]

  华西村搞世袭?“天下第一村”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吴仁宝治下的华西村一直以来饱受争议。他被认为是这个“独立王国”的“国君”。各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建筑与行为,是吴仁宝及华西村在经济成功之后的一种资本转化,如同富人的成功总要通过慈善和捐款来转化一样,他需要这种表征:把经济地位转化为另外一种地位。

  对于只读过几年私塾,却执掌一个村级政权四五十年的吴仁宝来说,他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这样的成就。

  自1961年建村以来,这个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村民连吃饱饭都困难的村庄,蜕变为2010年销售收入512亿元、人均纯收入8.5万元的超级企业集团,村民都变身为股份持有者。

  严格说来,华西并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因为它有严苛的村规民约;它与纯市场经济的股份制也不同,村民的股份无法抽回,如果离开,一切浮华转瞬成空。因此,华西村注定是一个无法复制的成功。

  在这个典型背后,鲜为人知的是,华西村已经成为吴仁宝家族控制的企业。有研究者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可用资金被定义为扣除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7月17日)。

  从党内职务来看,华西村党委的五十多人中,“以吴家为核心的圈子达到36人,占党委总人数的72%”(2003年07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有学者整理了42年来华西历任村干部的名单,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华西村最高掌权者始终是吴仁宝。

  吴仁宝曾经说,“如果我吴仁宝搞个体,华西这些财富就是我一家的了。”

  但是,华西并没有走上这条路,他们现在还在坚持集体主义道路。记者曾和吴仁宝及其儿子辈、孙子辈的人交流,感受到他们思想活跃、眼界开阔,与很多现代市民不同的是,他们头脑里集体不散的意识非常强烈。

  学者指出,吴仁宝之所以能在华西屹立50年不倒,关键在于“两头保持一致”:对底下,一定满足他们(的需求),不断地满足他们,总是比外面超前;对上面,他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吴仁宝在学大寨时期办工厂,在“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初兴之时开始走集体股份制,在乡镇企业式微之际搭起海运、航空、金融、旅游的转型平台;政治上则从政治挂帅的年代,集体主义的“主体思想”勇立潮头,一路先进“典型”……

  但是集体的不朽如同南街村的“永动机”一样,令人生疑。吴仁宝说村民希望他活到1000岁,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随着“一分五统”政策下的并村扩张,“拆迁”矛盾在这个“集体王国”中也日益凸显。

  如学者所言,华西村和吴仁宝迎来了“后集体主义时代”的各种挑战。以家族掌控的集体,能否不朽?吴仁宝作为华西村的精神和物质领袖能否不朽?他的后来者能否顺当地安排吴仁宝留下来的政治、经济乃至道德遗产?这一传奇还能持续多久?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文章录入:bgs    责任编辑:bgs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江苏康生药业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中关村网络公司

    地址: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经济开发区响陈路99号 邮箱:xswdj999@163.com